英国立博山路蜿蜒,雾气蒙蒙。屋外,漫山遍野的茶树望不到边,远山的积雪若隐若现;屋内,几杯“蓥山皇片”白茶已渐次泡开,清香扑鼻。“就冲咱们这个景致和感觉,周末都有很多人来打卡。”老板雷仕涛笑着说。
这是11月20日,记者在广安市前锋区龙滩镇水源村白茶基地见到的一幕。这里生产的“广安松针”、“蓥山皇片”等品牌茶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还多次斩获国际国内大奖。
“咱们这里的茶叶,有啥特别的?”雷仕涛带着记者,到田间地头寻找答案。茶树下,松树散落的松毛层层堆叠,成为天然肥料。原来,当地依托退耕还林政策形成大片松林,茶农们坚持以松毛养茶。“靠天吃饭,自然生长。通过这种生长模式,茶树叶的花青素含量是普通茶叶的50倍以上,同时富含微量元素锶,对人体心脑血管也有好处,有着甘味持久的特点。”雷仕涛说,目前该基地已建设包括绿茶、红茶、白茶、柚花茶在内的四大生产线,以及一个大型茶叶恒温恒湿库存中心,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吸纳138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
事实上,龙滩镇种茶已有数十年历史,这里所处的华蓥山脉,土壤结构复杂,非常适宜茶树生长。2003年,响应扶持“三农”号召,前锋区茶叶协会会长、广安森林雨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华蓥山松林有机茶园负责人徐凯开始了他的“茶叶人生”。“我出生于农村,始终忘不了生养我的土地,还有记忆深处的茶香,因此带着多年积蓄返乡创业。”徐凯说道。
通过人工清理,挖掘培育遗留的老茶树,他在水源村打造出有机茶叶基地。万事开头难,徐凯先是承包荒地种植茶树,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通过自学和向专家取经,凭着不服输的劲头摸索出适用于高山松树林下种植茶叶的技巧。
在茶叶种植取得初步成功后,生产和销售成为新难题,徐凯奔波于各大茶叶市场进行调研,掌握了翔实的一线年成立广安森林雨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开始走种植、加工、经销一体化道路。为解决茶农在种植、加工、销售和技术等方面的难题,改变村民单打独斗的种茶现状,带动茶农增收,徐凯在当地镇党委政府和各村两委的支持下,牵头成立前锋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村民靠2000亩茶园走上了“抱团”种茶新路。2018年,在徐凯的带领下,成立了前锋区茶产业协会,徐凯被选举为协会会长。
现在,借力东西部协作,“老产业”开“新花”。为解决精深加工水平不高,品牌营销理念滞后,茶旅融合运营主体缺乏等问题,前锋区围绕“锶茶原乡·康养前锋”形象定位,制定《关于支持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 委托浙江安吉专业团队编制完成《前锋区白茶产业发展规划(2024-2028)》。截至今年10月,前锋区已统筹资金29亿元、用地指标825亩用于茶旅产品开发建设。同时,将新型经营主体作为产业发展的生力军,落实“一村一员”新型经营主体辅导员,选派农技、旅游专家开展“一对一”联系帮扶。
“我们结合旅游元素,打造茶旅体验项目,推出茶文化体验游、茶园观光游、茶园研学游等产品,在旅游过程中传播茶文化。游客在茶园里,能够真切感受沉浸式旅游。常有来自外地的游客,自驾两个多小时来到松林茶园,度过悠闲假期。自驾游、徒步游、露营游也逐渐增多,四方山茶旅打卡点颇受欢迎。”前锋区经作站站长王梁成说。
“现在是冬天,等到明年四月天气转暖以后,家家种茶,户户有茶,大家都挎着竹篮,在茶园里采摘新茶。”记者接过村民递来的茶汤细细品尝,汤水柔和,温润醇厚,香气悠长。
目前全区茶园面积达8190亩,鲜茶年产量约240吨。下一步,前锋区将抢抓深化东西部协作契机,厚植锶茶发展新基础,培育康养旅游新动能,做足“华蓥山上居”旅游文章,拓展产业富民新路径,坚持“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探索创新“品牌授权入股分红”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当地群众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