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立博集团全区茶产业总面积3.36万亩,产量1806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3亿元,产量、产值分别同比增长4.6%、6.2%,带动5000余户农户增收8500万元.
近年来,衢江区将茶产业转型升级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持续提高茶产业竞争力,增强茶科技驱动力,提升茶文化引领力,推动茶叶变身“茶业”,助力茶农茶企稳步增收。2023年,全区茶产业总面积3.36万亩,产量1806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3亿元,产量、产值分别同比增长4.6%、6.2%,带动5000余户农户增收8500万元。
一是推广良种,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开展茶树良种推广,引进龙井43、安吉白茶、黄化系列等适合机械化作业的优新品种,并实行早、中、晚品种合理搭配。与省农科院合作选育本土优质早生茶树新品种衢州特早,将于今年建立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25亩,预计可比最早上市的“乌牛早”采摘时间提早10天。截至目前,全区优新品种茶园面积2.1万亩,良种化率62.5%,列全市第一,被评为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二是创新技术,效率效益快速增长。选择6个示范基地推广茶园机采、香茶加工两大核心技术。因地制宜采取全自动、双人机、单人机等茶园机采作业模式,推广面积5000余亩。其中,一台双人采茶机效率可抵30个采茶工,中低档鲜叶的机采成本较人工采摘下降75%。推广香茶加工技术,改变以往只采摘春茶的生产模式,将采摘时间延长至10月底,全区夏秋茶可采面积2万余亩,夏秋茶资源利用率60%。三是加强培养,专业人才技能进阶。组建农技专家服务队,开展送服务下乡、送培训到村、送技术到茶园活动。充分发挥茶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组织茶企茶农开展产业培训、品牌营销、茶文化普及等服务,推动“农创客”“新农人”等高素质人才不断涌现。近三年,培育专业评茶员、茶叶土专家、乡村工匠等100余人。2023年,该区茶叶加工能手在衢州首届斗茶大赛中包揽前四名。
一是要素保障,推动产业集聚。近五年来,统筹资金4350万元扶持茶产业发展,主要用于优新品种种植、茶厂新建、现代化种植技术推广等,全方位赋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全区拥有30亩以上的规模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96家,规模初制茶厂24个,建成良种种植、名优茶加工等生态化示范基地8个,大山茶叶公司、大坪埂茶业公司等9家茶企新建茶厂全部通过SC认证。
二是搭建平台,开拓多元市场。构建“专卖店+连锁店+电商+市场+出口”多元化销售体系,鼓励茶企开设连锁店、专卖店,扶持大山公司、青萍农场等主体开展电子商务销售,目前已建立品牌茶叶专卖店、连锁店5家,打造电商销售品牌4个。以松阳、安吉、杭州为主要市场开展茶叶批发,以砚池、坪山茶叶公司为核心推动茶叶出口至中东、加拿大、东南亚等地。
三是联结带动,茶企茶农双赢。充分发挥龙头茶企、茶叶专业合作社带动作用,引导龙头企业与家庭农场、茶农等签订产销合同,构建完善茶企、茶园、茶农利益分享机制。如砚池茶叶公司通过订单收购茶农的茶青,再加工出口。2023年出口茶叶150多吨,惠及衢江、龙游等地茶农3000余户,每年支付季节性雇工工资150余万元。
一是深挖文化内涵,讲好茶叶故事。依托茶叶产销千年历史,以衢州玉露茶为核心,充分整理、挖掘其“信安白毛尖”“仙霞茶”称号背后的历史典故、乡土文化、茶道礼法,与茶舞观赏、饮茶礼仪相结合,推出采茶舞《茶香茶韵》、宣传曲《茶香岭洋》、“茶露露”卡通形象等文化产品。目前,全区共打造“大山”“辉屏贡茶”“大雾源”等企业品牌11个,先后获浙江省名茶、浙江绿茶博览会金奖等奖项36次。
二是建立标准体系,提升茶叶品质。制定《衢州玉露茶生产技术规程》省级团体标准,构建标准生产环境、产品检验检测、质量安全溯源及农资市场监管四大体系。指导全区茶叶生产基地配备评茶室、检测室等加工场所,推进茶叶全产业链标准化建设。编制衢州玉露茶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图、风险防控手册。衢州玉露茶上榜2022年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名单。
三是推动茶旅融合,延伸发展空间。突出茶文化与休闲旅游、文创研学等要素融合,设置茶树品种展示园、茶叶采摘体验园、茶叶加工展示厅等创新业态,持续延伸茶产业链条。如岭洋乡推进“越岭漂洋、茶找未来”“一片叶”等项目,建设茶文化广场、茶主题民宿等场所,举办茶艺展示、开茶节等活动,推出抹茶鱼头、抹茶豆腐等特色菜品,茶相关产品年销售额50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