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立博“品得春茶一口鲜,胜过人间四月天”,对广大茶友而言,春天无疑最期盼那一口春茶。如今恰逢春茶上市时节,惠州各茶叶产区一派繁忙景象。
惠州茶历史悠久,起于晋,兴于唐,盛于宋,至今仍流香。900多年前,苏东坡曾言:“岭外惟惠俗喜斗茶。”历经千年传承,惠州茶历久弥香,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近年来,惠州茶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全市种茶面积已达11万亩,且涌现出惠州岩茶、柏塘山茶、惠东仙人茶、龙门南昆山毛茶等广受茶客喜爱的品种。2024年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深耕茶叶等特色优势产业。
惠州地处珠三角,拥有丰富的林地资源和山地资源,且山地土层深厚,土质肥沃,非常适宜茶叶种植。随着气温逐渐回暖,惠州各地的茶树争先恐后吐露新芽,各个茶园陆续进入采摘旺季,每个茶叶生产车间也开足马力,为广大茶客送上龙年的“第一口清香”。
走进博罗县柏塘镇新陂生态茶园专业合作社,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半人高的茶树郁郁葱葱、错落有致。细看之下,可以发现茶树的枝条上冒出许多小小的新芽,淡淡的春茶清香扑鼻而来。不远处,茶农们以两三人为一组,穿梭在一垄垄茶树间,她们一捏一提间,便将颗颗鲜嫩饱满的嫩芽收入茶篓中,整个茶园呈现一片繁忙的景象。
“柏塘的自然环境适合茶树生长,大多村民以种茶为生。每年的采茶季,干完家里的活后,都会过来帮忙采茶,一天做8小时有120块钱,又不是很辛苦,还能补贴家用。”新陂村村民谢阿姨告诉记者,有时一个月能采茶20天,再加上家里种的茶树,整体收入还是很可观的。
“目前,合作社聘请了20多名当地村民采茶,每人每天采摘茶青在15斤左右。”新陂生态茶园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伊军介绍,每年茶树的采摘周期有7个月左右,春茶一般是在农历正月到清明节期间采摘。此时的茶树经过一个冬天的休养生息,所含的有机物和营养成分比较多,滋味正是最好的时候。“因此,春茶的品质更优,价格也高,能卖到200至300元一斤。”
山上茶农采茶忙,山下茶厂制茶香。在新陂生态茶园专业合作社生产厂房内,工人正在加工刚采摘回来的新鲜茶青,经过晾晒、杀青、揉捻、烘干、柴火提香等工序后变成干茶,并及时将新鲜出炉的成品干茶打包送往客户手上。“当天采的茶青必须当晚赶制出来。”王伊军告诉记者,有些客户为了品“第一口鲜”,专门前来生产厂房“督工”,或在家等到晚上12时。
同样,历经寒冬的洗礼、春雨的滋润后,惠东县莲花山脉下的茶园也上新了。由于莲花山脉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当地孕育了丰富多元的茶种,如横坑茶、仙人茶、宝溪茶等,其中以横坑茶最为有名,“莲花山后雨,横坑清前茶,茶芽日日长,茶叶朝朝查。”这首在白盆珠镇横坑村广为流传的客家山歌,唱出了横坑茶的清新与甘香。
如今的横坑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片茶园。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茶园春意盎然,随处可见头戴遮阳帽、腰挂网兜的茶农在茶树丛中熟练采摘茶青,抢抓春茶上市的大好时节。
“每年采春茶的时间都不一样,今年是从3月15日开始的,现在正是采摘春茶的好时期。”横坑村山水云间茶园基地负责人蒋土林告诉记者,采茶繁忙时,会聘请80-120名周边的村民摘茶,一天150元,且承担采茶季的午饭和往返车辆接送。
蒋土林介绍,由于茶树常年生长在山势陡峻、云雾萦绕的高山,横坑茶吸收了山川灵气精华,具有口感自然、味苦回甘、久泡不淡、山韵味足等特点,深受顾客喜爱。目前销售区域主要为惠州、广州、东莞等地区。
惠州种茶历史悠久,有深厚的茶文化底蕴。东晋斐渊《广州记》记载:“酉平县出皋卢,茗之别名,叶大而涩,南人以为饮。”这是关于惠州茶文化史最早的记录;国家一级文物、惠州博物馆镇馆之宝“昆山片玉”石磨出土于惠东县梁化镇,该石磨在唐代是磨茶的器具,反映出当时惠州茶事兴盛;入宋后,苏东坡寓惠期间,诗文有颇多篇幅谈及茶事,如《种茶》诗云:“紫笋虽不长,孤根乃独寿。移栽白鹤岭,土软春雨后。”由此可见,惠州人种茶、制茶、饮茶,与茶结缘甚深。
如今,惠州茶在跨越千百载时光后,历久弥香,正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近年来,惠州不断夯实茶产业发展基础,多措并举持续做大做强产业主体,擦亮惠州茶品牌,其中惠州岩茶、博罗柏塘山茶、惠东仙人茶、龙门南昆山毛茶等具有本土特色的品种深受广大茶友喜爱。同时,在种植规模、产量和单价快速提升的带动下,惠州茶叶产值大幅提升,占全市农业产值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这说明茶产业正成为推进乡村振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农业产业。”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茶叶一次栽种,春、夏、秋季可永久性采摘,投入产出比大,且不抢占耕地,具有抗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较强等特点,种植收益较好,农民种植积极性较高。
据惠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6—2022 年,惠州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以年均79.23%、99.62%的增速快速增长,2022年分别达6.8万亩、3677吨。2023年惠州茶叶种植面积11.01万亩,产量4322吨。除大亚湾外,其他县(区)均有茶叶种植,其中博罗县和惠东县是茶叶主产区,产业优势明显。
就博罗县而言,该县柏塘镇先后获得“广东省十大茶乡”“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等荣誉,并推动柏塘山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等国字号殊荣。目前该镇36个行政村均种植山茶,有山茶专业合作社及企业共60家,种植农户达6000多户。如今走进柏塘,可以看到连绵起伏的茶山、郁郁葱葱的茶园,茶农们来回穿梭于茶垄间娴熟地采摘茶青,还有不少游客驱车前来体验采茶、拍照留念。
2024年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深耕茶叶等特色优势产业。惠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正加快把茶产业打造成农业特色主导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联农带农富农,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广东是全国茶叶消费第一大省,而惠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随着大湾区茶叶消费需求增长,惠州茶产业发展后劲十足、前景广阔。
近年来,惠州市农业农村局也通过科学规划、产业扶持、品牌宣传、培育主体等多项措施,推进茶产业经济蓬勃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惠州茶叶产业发展仍存在一定短板。
据了解,目前惠州茶叶种植面积偏少,单产偏低;茶产业价值链延伸不足,产业附加值不高;龙头企业数量不足,区域公共品牌缺失;高标准生态茶园建设滞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政府扶持力度不足,茶叶生产企业出现融资难、用地难、销售难等问题。
“自家茶园厂房面积是200平方米,日产干茶200多斤,茶叶年产量在1万斤左右。”王伊军告诉记者,其实厂房的设备一天能产500斤干茶,辛苦一点也能做到1000斤,但现在生产200多斤干茶需要1000多斤茶青,已经将厂房堆满了。“现在想扩大种植规模、提高产量,计划将厂房扩建到1000平方米,但用地比较难。”他坦言。
“基本上都是在村里完成制茶,再运到惠东县城分发到各个销售店售卖,同时紧跟时代潮流,在短视频平台进行推广,但大部分顾客都是惠州区域的,想在外地建立合作关系很难。”蒋土林说,目前计划与企业达成源头合作,由企业认购茶树,并获得专属茶叶,茶园负责管理、采摘、制茶、包装等,以期解决销售问题。他表示,希望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搭建更多的销售渠道,带动茶叶销售量。
那么如何解决好以上问题,并推动惠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将尽快制定出台茶产业发展规划,对惠州茶产业的发展方向、路径、特色进行明确定位;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提升“惠字号”茶品牌价值和影响力;强化科技支撑,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推动茶产业“延链增值”;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强化助企纾困“精准滴灌”,借鉴有关先进做法,出台支持茶叶加工厂用地保障的专项政策,并加大金融助茶力度。
据了解,2023年,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茶产业工作专班成立,为惠州茶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咨询、部门协调和技术指导等服务,并提出茶产业发展的实施区域、重点品种、种植布局、资源保护、科学种植等方面的指导性意见,指导各县区制定茶产业发展规划。
同时,该专班还承接实施茶产业发展有关项目,组织开展茶叶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示范推广、技术培训,编制惠州茶叶生产技术标准,协助健全完善惠州茶叶质量管理体系,推进标准化生产管理,用科技赋能特色优势茶产业提质增效,推动惠州茶产业提质升档。
惠州种茶历史悠久,且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近年来,随着惠州多措并举推动茶叶产业发展,越来越多的本地青年回乡创业,他们种茶树、建茶园,在自身奋力逐梦的过程中,也用小茶叶托起乡村“致富路”。
“80后”王伊军就是其中一员。王伊军与很多人一样,原本也是背井离乡到外地打工,可婚后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病,让他于2015年决定返回家乡休养,同时也让他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当时家里种有十多亩茶树,父亲也坚持传统手工制茶,再加上自己厌倦了朝九晚五的打工生活,正好看到柏塘山茶有一定的前景,便想着发展自己的种茶事业,靠自己撑起这个家。”他告诉记者。
刚开始,王伊军跟着父亲学习采茶、制茶,向别人请教如何给茶树施肥才能提升茶叶的质量和产量,每天都是从早上忙到次日凌晨。“当时真的很辛苦,尤其是手工炒茶时,每天晚上炒50斤茶,基本干到凌晨两点。”他说,茶叶制作完成后,带着老婆到处去推广,但屡屡碰壁,好在一直有朋友的支持。
多次碰壁之后,王伊军也认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想以品质打开市场。说干就干,他在2015年牵头成立了新陂村生态茶园合作社,采用标准化生产技术及要求种植管理茶树,坚持手工柴火炒茶,慢慢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和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以至于茶叶不够卖了。
“那会不够卖想着收购村民的茶叶,但由于村民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导致收购的茶叶品质参差不齐。就想着租茶园统一种茶生产,刚好有十多家村民觉得种茶辛苦又赚不到钱,便将这些茶园全部承租下来,逐渐发展到现在的300多亩茶园。”王伊军说。
同时,在他的带动下,加入合作社的茶农越来越多。为此,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组织指导村民按照标准化技术生产,统一加工和销售,并提供就业岗位,解决村内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随着新陂村的茶叶产量和质量逐渐提升,新陂村也成为柏塘镇6个“一村一品”茶叶专业村之一。
无独有偶。“90后”蒋土林大学毕业后,也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横坑村种茶。因横坑村基本家家户户都种茶,蒋土林从小就受茶文化熏陶,对茶叶特别有感情,也懂得制茶技术,就想着回乡创业让生活得到保障的同时,如何能让家乡更美好、乡里百姓更富裕。
“2015年刚回来那会,父母不太懂这些东西,但是他们很支持,因此开始在家乡开展种植横坑茶计划。”蒋土林告诉记者,一开始是通过家里几十亩的茶园赚到一点钱,再加上其他的创收,逐步承租村里的土地扩种茶树,现在有800亩种植面积,年产量在3万斤左右。
同样,蒋土林开始推广茶叶时,也要面临销售压力。为此,他在2016年成立惠州市山水云间茶业有限公司,逐渐成为了集茶叶、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茶苗培育研推广为一体的企业,并采取“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和指导农户种植茶叶,以及为周边村庄的村民提供持续稳定的就业岗位,有效促进横坑茶提质增效,实现联农带农富农。据他介绍,茶园基地还获得“广东省巾帼创业基地”“省级菜篮子基地”“中国有机产品”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