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立博集团台湾小伙郑成功在厦门卖茶18岁干了一件“大事”……
发布时间:2024-11-22 05:26:40

  立博ladbrokes郑成功,台湾郑福星茶业第四代传承人。1995年11月23日出生台南,2013年来厦学习、创业,他融入大陆发展大潮,创新企业品牌表达形式,推出一系列与年轻人接轨的策划,讲述老茶新事,致力把台湾高山茶带回“家”。

  台湾小伙子郑成功,原本不叫“郑成功”。18岁那年来到大陆,很快便决定给自己改名。

  作为台湾郑福星茶业第四代传承人,郑成功已经扎根大陆11年,每天在缕缕茶香中,通过新媒体直播传播两岸同根同源的茶文化,讲述台湾同胞在大陆追梦、圆梦的故事。

  18岁那年,还叫郑伟哲的“成功弟”迎来成人礼。父亲郑钧元是郑福星茶业第三代传承人,当时已在大陆开拓市场5年,并将郑福星茶业大陆总部落地厦门。他告诉郑伟哲:“你已经成年了。来大陆看看吧,你会找到人生的答案,更有机会闯出一片天地。”2013年,郑伟哲第一次来到厦门。

  初到厦门,郑伟哲把各大旅游景点逛了个遍,鼓浪屿日光岩、厦门大学、厦门园林植物园……他发现所到之处均可“偶遇”民族英雄郑成功,这勾起他的记忆。“成功弟”说,郑成功是两岸同胞共同敬仰的民族英雄,在台湾,民众把郑成功奉为“开台圣王”“守护神”,延平郡王祠(郑王爷庙)在台南几乎随处可见,有一处郑成功的历史文化古迹距离他家不到200米。

  “厦门有句俗语,‘看见郑成功,万事好成功’,我被这句话深深吸引。”“成功弟”说,恰好我姓郑,从小深受郑成功文化影响,到大陆不久,我便决定改名为“郑成功”。

  “同根同源,两岸茶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台湾高山茶起源于大陆,我想做的,就是把台湾高山茶带回故乡。”郑成功的社交账号主页这样自我介绍:“我叫郑成功,我是一位‘茶四代’,我来自中国台湾,是一名热爱祖国的青年,希望和两岸人民分享我们中国人都爱喝的台湾茶……”

  “成功弟”就在这家老茶故事馆里,设了一个直播间,泡着茶,对两岸网友讲述闽台一脉相传的制茶工艺,讲述两岸茶农的合作与交流,讲述两岸民间茶产业的融合与发展。

  他的爷爷郑福星70岁时,仍每天早上7点起床,开着车,四处拉业务、送货,哪怕当时公司已初具规模。“成功弟”说:“爷爷带给我最大的影响就是勤。”抱着想弄清茶叶究竟有何魅力的念头,他来到大陆,开始主动接触茶,走进茶叶的世界。

  一次品鉴会,有位顾客问“成功弟”两岸茶叶有什么异同,刚入门的他一下被问住了。他只好躲进卫生间,打开手机查答案。但是,等他背完答案走出卫生间,那位顾客早已离开。“成功弟”说,这么多年过去,这一幕仍历历在目,那时他决定:沉下心研究茶。

  “成功弟”在厦门招募电商团队,把线下销售转移到了线上,直播讲两岸茶文化,也直播卖茶。每一款茶,他都要尝十几次,他说,只有反复品尝每一泡茶汤不同的味道,才能更好地把味道描述准确。每一次直播,几乎都是一场“硬仗”,常常下播时已是半夜两三点。但下播并不意味着休息,他还要和同事们开复盘会,总结直播过程中的得失。

  “长期以来,两岸民众对郑成功文化和郑成功精神,都有很深的情感,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成功弟”坦言,取名“郑成功”,确实给他带来不少好运,不少大陆网友到直播间都是奔着他的名字而来。

  曾经,爷爷骑着自行车在台南的大街小巷卖茶;现在,“成功弟”和父亲借助网络把茶卖到全国各地。去年,郑福星茶业成为首批获评“厦门老字号”的台企之一。“到大陆10多年,我们的营业额增长了20倍,如今几乎都是大陆订单。”

  “来大陆10多年,我找到了人生的答案——寻根、追梦。”“成功弟”说,“只有跨过这湾浅浅的海峡,才知道家乡在哪里,我在这里寻到根,也在这里追寻我的茶叶梦。”

  “成功弟”的直播间,时常会有台湾网友观看、参与到直播中来。每当这时,“成功弟”便会再次介绍起台湾冻顶乌龙来自福建武夷岩茶的故事,他说:“两岸一家亲,常走常亲,希望有更多台湾同胞多来大陆走走、看看,喝这一杯同根同源的茶。”

  即日起,厦门日报“75年·75人”大型全媒体采访活动火热开展。本报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75张“新闻面孔”,欢迎您推荐或自荐。受访者不受年龄、职业、身份限制。

  推荐人选的文字须包含以下几个要素:一方面要留下被推荐人的姓名、电话、性别、年龄、职务和居住地,并附上简要故事作为推荐理由;另一方面也请推荐人留下自己的姓名和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