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立博应提高茶叶产业集中度让企业通过标准化生产获取市场信誉
发布时间:2024-09-15 11:27:41

  英国立博集团茶叶市场转型需要国家制定统一的标准,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一套生产和监管的标准体系。

  在今年春茶上市之际,茶叶炒作继续泛滥,尤其是去年行业受到疫情冲击较大,因此,今年商家炒作更甚,完全脱离了“茶叶是喝的,而不是炒作”的定位。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近日记者对茶叶市场调查发现,打着各类名目的营销乱象层出不穷。不少茶叶质量难辨、价格混乱,很多已超越饮用范畴,甚至沦为类金融产品流通。

  茶叶本来属于饮品,发源于中国且有两千多年历史,在古代也是中西贸易的主要商品。作为中国老百姓生活必需品“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其定位本来是大众化消费。但是,近些年一些商家开始将茶叶的消费属性大幅异化,制造噱头炒作通过投机获取暴利。

  比如曾有资金组织炒作普洱茶,将茶叶金融化;有的企业过度夸大和宣传茶叶的保健功能,当作保健品特效药卖;有的将茶叶定位为“礼品”,通过高档化(高价)增强其礼品价值,作为办事、送礼以及贿赂的工具;有的茶商会炒作某个特定山头、特定茶树的茶叶价格,定位为数万元,甚至数百万元的价格,以带动炒作特定茶叶的价格,等等。即使不考虑这些炒作,有的普通茶叶在包装、流通过程中也开始高价化,已经不属于老百姓“柴米油盐酱醋”的基本生活的范畴。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中国茶叶市场还带有“小农经济”的特征,茶叶生意主要由传统社会的茶商操纵,而非现代化企业主导。这导致茶商为了营销而会炒作自己的茶叶价格,而现代企业的优势在于通过品牌营销扩大销售规模盈利。

  以2019年的数据为例(2020年数据被新冠疫情干扰),中国有6.7万家茶企,产值普遍在百万级左右,营收过亿的茶企只有7家,5000万至1亿的更少,只有4家。而同一年,英国茶叶巨头立顿仅红茶一项销售额就达28亿美元,高于当年中国茶企总出口额21.75亿美元。据全球大型技术调查顾问公司TechNavio公布的数据,2018年全球十大茶叶公司,基本上被英国、美国、印度等国家霸榜,没有一家来自中国。

  中国茶市场的这些乱象源于一种对生产标准化的排斥。大量茶商营销是依靠产地、品种等特征为卖点,以讲故事为主。而标准化生产则不承认中国人将特定地理、树种与制作方式的神秘化,而是通过标准化的工业模式规模化生产,作为大众商品销售。为什么中国茶叶企业没有通过品牌建设、通过工业化模式标准化生产呢?那是因为中国茶叶不存在统一标准,茶叶产地都强化本地的口味特征,而非统一的客观标准。当无法标准化的时候,就很难产生大型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

  正是因为缺乏统一标准以及深受消费者信任的监管体系,导致产生一种普遍的消费观,即价格越高,茶叶越好,一分钱一分货。标准不一的后果就是随意定价。而茶商和企业为了表明自己的茶叶好,也不会定价偏低。有意思的是,在国内炒作茶叶价格的同时,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却以低端形象出现,出口价格也都偏低,就是因为没有标准化产生的良好信誉度。

  中国企业并非没有能力与国际企业竞争,比如中国本土企业在饮料领域逐渐掌握了市场主导权,喜茶、茶颜悦色等新型茶饮料连锁店也通过创新创造出一个新兴市场。在某些方面,中国企业也在模仿日本对茶叶进行深加工,扩大茶叶产业化利用范围。但是,唯独传统茶叶市场依然停留在茶商炒作的泥潭中,A股没有一家专门经营茶叶的上市公司,只有中茶股份、澜沧古茶和八马茶叶三家在等待IPO,而且他们的市场占有率都很低。

  可见,茶叶市场转型需要国家制定统一的标准,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一套生产和监管的标准体系,而不是由各地通过主观的口味特征主导市场,因为这样就会导致产业无法提高集中度,也无法让企业通过标准化生产获取市场信誉,才会导致各种茶商和小作坊炒作各种噱头,以价格作为茶叶品质的参照,搞乱市场。在印度、越南等茶叶生产与出口大国,都有政府专设机构负责制定标准以及管理茶叶的整个生产过程。

  目前,中国茶叶市场应该补的短板提升是现代化产业政策与治理方式。茶叶市场目前的一些乱象,企业无法做大,产业无序发展,根本原因在于此。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实际上,在今年国庆节日期间,本地游仍是假期出行主流方式的背景下,露营市场热度延续成为共识,从OTA平台的数据和销量也能印证这种趋势。

  目前破净股滚动市盈率在20倍以下的共有246只,估值较低的有振东制药、海航科技、ST广珠等,滚动市盈率均在3倍左右。

  在特斯拉暴跌带动下,中概股新能源车板块全线暴跌。小鹏汽车盘中一度大跌超11%,股价再创历史新低;蔚来盘中亦重挫超11%,股价创4个月来新低;理想汽车一度跌逾8%。

  9月以来自动驾驶概念股整体表现低迷。截至9月29日,概念股平均跌幅达到7%,跑输同期上证指数。数源科技、东田微、通宇通讯、联合光电、华锋股份等跌幅超过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