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立博集团今年茶行业本以为要在平平淡淡中度过了。不承想,近期的泛茶事件惊雷滚滚,剧情跌宕起伏,俨然已成为一场“魔幻大戏”。
7月22日,一纸订单延期交付公告,将泛茶推上风口浪尖,此后的二十多天里,事件不断发酵。行业内外对其的分析讨论众说纷纭。
翻开泛茶的发展史,从公司成立至今,不过短短3年,却书写了中国茶叶的诸多“传奇”。
泛茶网络科技(广东)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金500万元,法人代表郑朝根。并先后于2021年11月9日,成立广东泛茶茶业有限公司;2022年9月27日,成立泛茶控股(广州)有限公司;
泛茶发布第一款产品“泛茶屹起”,后续该产品网传报价高达610000元/提;
泛茶推出“百城千店”计划,称将以“大城市多开店,小城市开大店”的渠道模式布局全国,并在此后两年内迅速拓展超500家门店;
泛茶发布《公告》。称近日公司及部分经销商银行账户被冻结,为确保交易安全,建议各平台、经销商将所有订单的交付时间,往后顺延10天;
泛茶发布《关于重组公告》,称泛茶“成立以来长期遭受不明攻击(包含:网络暴力攻击、恶意造谣、诋毁、恐吓、威胁、经销商及员工等)。”指出,经董事会及核心经销商商议将公司进行债务或股权重组;
泛茶发布《关于泛茶控股(广州)有限公司目前解决方案的意见》,提出变卖资产筹集资金、提取货物销售、提请相关部门介入等三项解决方案;
泛茶发布《关于泛茶控股(广州)有限公司重组期间解决方案》和《泛茶重组可行性报告及进度》,回应重组问题,并提出后期经营将发力全品类化,减少收藏比例,提升消耗比例及茶周边开发。
从泛茶简单的发展历程来看,2024年8月2日,显然是一条“分水岭”。泛茶重组公告发布后的事件热度与走势仍在持续发酵,靴子虽还未最终落地。但当看到这里,其中“熟悉的配方”、熟悉的感觉,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争议频出的金融茶。
今年6月以来,《关于规范茶叶市场价格行为的通告》《关于防范以“金融茶”“理财茶”等名义实施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相继发布,明确茶叶价格“九不得”,提醒广大群众警惕非法集资骗局理性投资。当时,就有不少业界人士认为,此文件出台就是剑指某茶企,且预示不久将会有暴雷事件。
△《关于规范茶叶市场价格行为的通告》(左);《关于防范以“金融茶”“理财茶”等名义实施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右)
为何市场严控之下,金融茶却总是屡禁不止?金融茶套路为什么总能吸引入局者?这背后究竟蕴藏着何种模式与心理?
“金融茶”一词,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汇。在部分茶叶“期货化”买卖的市场背景下,近年来金融茶暴雷事件屡有发生。
●2021年7月,“仓颉号”暴雷,市场数万空单无处填补,乃至出现爆仓、抢茶等大型冲突;
每一次事件的发生,总会让一部分茶叶经销商和投资者“很受伤”,也让诸多爱茶人心有余悸,担心“被割韭菜”。然而,更让世人惊奇的是,近年来,此类事件发生间隔越来越短,金额越来越高,参与的人也越来越多。
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市面上的金融茶套路,本质上是类似于“庞氏骗局”的古老资金盘陷阱,即一种“拆东墙补西墙”,用从新投资者那里收集的资金向现有投资者支付,以延续骗局的击鼓传花“游戏”。这类资金盘往往承诺高额回购收益、吸引投机客,把茶叶变成投资品。虽然很多参与者明知一旦资金链断裂就会暴雷,但在设局者们高投入高回报的话术吸引下,市场从来不缺赌徒。
我们认为,金融茶迷局究其实质,问题关键从来都不是茶,茶只是主题和标的物,金融投机的赌局才是本质。同样的套路,把标的物换成烟、酒、鞋、瓷器……可能会诞生“金融酒”“金融鞋”“金融瓷器”等等。可见暴雷关键不是这些标的物。
事实上,类似的资金盘、金融盘套路,在市场上并不鲜见。从17世纪荷兰的“郁金香狂热”,疯狂的投资者让郁金香的价格高到离谱程度,最后泡沫破裂,郁金香价格暴跌,导致荷兰经济的严重衰退;到上世纪美国的庞氏骗局、日本的天下一家会、台湾的鸿源投资机构;乃至近年来暴雷的P2P平台、陆地海鲜、剧有趣短剧、众牧宝、逸家选等等,都是换汤不换药的商业泡沫陷阱。
这类资金盘,大都会先讲述一个精心织就的商业故事,给出投多少就能收益多少的丰厚承诺,前期用小金额的兑现,让参与者产生“钱生钱”的认知,后期在某个节点迅速收割,最后只留下一地狼藉。
普洱茶之所以也能成为庞氏骗局的“猎物”,也正是因为它具备故事性、适合长期存放、部分茶叶产量有限(结合山头、古树等因素制造有限量)和具有较广泛的从业人员和消费人群等等特质。
“说茶”特此咨询北京中银(福州)律师事务所睿博律师团队合伙人、福州市律师协会刑事合规法律专业委员会委员孙运涵。
孙运涵表示,此类资金盘、金融茶问题难以根除的本质,在于人性的贪婪是无法根除的。所谓的金融茶与近期暴雷的其他“理财投资产品”并无本质区别,均具有高额回报率的特征,并伴随着一定的商品交易性质的外衣。所有购买金融茶的人,都希望短期内取得较高的经济回报,并不是真的在消费高端茶叶。
资金盘拿捏参与者的核心,无外乎“贪婪”二字。许多投机者并非不知道这一套路的风险所在,但受到“自己不会是最后一个接盘侠”“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等赌徒心理的驱使,总有人愿意冒着风险去蹚这一趟浑水。
“沉没成本”也是一些资金盘套路屡试不爽的理论支撑。因为前期投入的钱拿不回来或未曾达到预期,参与者抱着侥幸心理越陷越深,乃至暴雷后,还愿意相信设局者的谎言,还在持续参与、不断拉新,幻想项目可以重新“复活”。某些资金盘在暴雷后还能重启进行“二次收割”,便是利用了这一心理。
洞悉资金盘套路后,身处市场中的经营者,又该如何勘破“金融茶”,识别规避不正规的茶叶投资项目?对此,孙运涵指出:
首先,当投资者得知一个项目年化收益率高于10%的时候,就应当带有极强的警惕性。其次,投资者应当充分了解,投资的茶叶项目盈利模式是什么样的。再次,投资者还应当谨慎考虑投资项目的成本与收入构成。最后,如果一个茶叶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太高,盈利模式根本就不足以支撑高额的回报率,茶叶项目的运转需要有更多的人进行投资才得以维系,大概率这个茶叶投资项目就涉嫌违法且难以为继。
经济学理论中有一个著名法则——“零和博弈”。指的是指在一场博弈中,获胜的一方和失败一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是相互抵消的,即结果是“零”。但博弈不会产生新价值,收获一方的幸福,必然是建立在失败一方的痛苦之上。从金融茶事件上,其实也能看到零和博弈的影子。而谁又能保证,一旦踏入这迷局,自己不会成为被“掠夺”的一方?
需要谨记,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也不会“掉馅饼”。当眼前出现某个回报率很高的金融产品或投资项目,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谨慎思考,理性判断。
回到茶业的健康发展考量,过往的金融茶事件对茶叶市场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影响?中国茶行业媒体联盟2024年轮值主席、《中国茶商业白皮书》总编辑、说茶传媒创始人兼CEO赖晓东提出了三个维度的看法。
收藏属性,是普洱茶、老白茶等具备年份与风味变化的茶类所特有的价值。并非所有带有收藏属性的茶叶都是金融茶,但当前金融茶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势必会扰乱茶叶收藏市场的正常秩序,一定程度动摇投资者、经营者的信心,进而影响此类茶叶销售。所以,呼吁茶行业经营者、投资者、消费者能正确区分金融茶和收藏茶,正确看待茶叶品饮和适度收藏的关系。
即便剔除掉专门的投机者,金融茶大盘还吸引了不少茶叶从业者和经销商参与其中。这类人群在资金盘上遭受的损失,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后续正常的经营活动,甚至在失望中离开茶行业。这对茶叶市场经营主体结构势必造成一定影响。
任何问题都具有两面性,近年来的暴雷事件,也侧面普及着金融茶概念,让大众对于类似事件更加理性慎重,从而促使茶叶进一步回归品饮属性,对茶行业的规范化具有积极意义。
类似的金融茶、资金盘事件,也让茶行业更加认识到合法、合规、合理经营的重要性。只有上下一心共建健康茶叶市场,才能促进中国茶长效、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赖晓东指出,构建健康、透明的茶叶市场,需要政府协会、企业及消费者的多方协力。
近年来,官方对金融茶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剧,各地也可见相关倡议与监管政策的推行。而进一步规范茶叶市场,需要政府与行业协会出台更加强效有力的措施和办法,尽早介入干预,多做宣传提醒,防止或减少此类事件发生。
健康的市场需要所有参与者的沟通规范,企业自身要进一步加强自律、坚持长期主义、打响品牌声名。不要以短视的行为损害行业的长期利益、伤害消费者。
茶叶就是用来喝的,而对于消费者而言,保持理性消费的态度至关重要,回归茶叶的基本功能——享受茶的健康与快乐,而非盲目追求投资回报。
这些关乎金融茶、资金盘的争议风波,能让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每一个市场参与者,都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判断。在推动中国茶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协会、企业和消费者都需要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共同努力。
当前,泛茶事件仍在持续发酵,事件的走向不断翻新,远还没到定论。“说茶”也将持续关注这一事件的后续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