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博ladbrokes位于潜川镇上沃村的白云山茶叶专业合作社自2006年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天目青顶的生产和销售,采用“自种+自产+自销”的模式,在保障茶叶品质的同时,为上沃村民提供“共富岗”和销售渠道。
走进白云山茶叶专业合作社,机械轰鸣、茶香扑鼻,一条连续化加工生产线正马不停蹄运转,炒制鲜叶。机器旁边,茶三代毛楚强和父亲两人分工合作,一人将茶叶投入生产线,一人操作着机器。
从小就和茶叶打交道的毛楚强见证了炒茶人工时代和机器时代的更替。“慢慢从手工炒茶改成机器炒茶,大概有快20年的时间了,随着机器的迭代更新,合作社从2019年开始实现连续化机械炒茶作业。”毛楚强说,相比人工炒茶,成本节省了不少,原本农忙时,炒茶需要雇10多个工人,现如今只需父子二人就可进行炒制。”
毛楚强表示,合作社主要制作天目青顶和少量龙井、红茶,眼下每天都有四五百斤的鲜叶,一部分来自自家基地,还有一部分收购村民的鲜叶。茶叶多时,合作社会聘请采茶工。毛楚强说:“这些采茶工都是我们附近的村民,忙的时候有80多名工人,她们平均采一天茶叶也可拿到150元至200元工资。”
村民严永娣是上沃村村民,在合作社采茶七八年了,“如果采茶叶到中午,就会帮他们烧午饭,也是可以拿工资的,平常采茶叶也有100多元一天,我们年纪大了,能在这里赚一点也好的。”严永娣说。
为提升茶叶品质,几年前合作社还引进了茶树新品种,在茶叶基地种上了150亩的“鸠坑早”,采用肥水同灌设施技术。毛楚强介绍,“鸠坑早”这个品种,芽叶比较粗壮,炒出来的茶叶口感比较醇厚,也比较香。
村里父子二人负责种植、生产和加工,在城区的母亲张红玉则扛起销售的任务。在城中街白云山货商行门店,张红玉忙着将干茶装袋、打包。张红玉说,从2003年开店至今,客户遍布大江南北,大家口口相传,靠口碑赢得信任,每年要销售干茶4000斤。
除了本地老客,张红玉还经常参加茶博会、展销会,不断拓宽销售渠道,让茶叶走出临安。对于未来,张红玉还有新的打算、新的发展梦想:“很多老客户跟我说,希望茶季的时候能够来我们茶园采茶、品茶,目前我们的新茶园已经打造成可以休闲观光的茶园,也种上了很多果树,接下来我打算走农文旅融合发展这条路子,把我们茶产业的品牌打得越来越响,让更多的人喝到我们白云山的天目青顶。”
临安历史上就是名茶产区,也是“中国名茶之乡”,拥有高山生态茶叶基地6万余亩,茶叶企业24家,茶叶合作社20家,实现茶叶产值超3.5亿元。
近年来,随着我区茶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一批像白云山茶叶专业合作社这样的生产经营主体蓬勃发展,他们联农带农、收青加工、建立基地、重视科技、开设门店、宣传品牌,将天目青顶、天目龙井、天目红茶等天目茗茶销往全国各地,不断做大做强茶产业链,让临安茶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青睐,努力实现让“一片叶子撬动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
1.区领导检查节日期间安全生产、旅游市场和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整治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