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dbrokes立博集团近日,记者走访茶叶市场了解到,由于气候原因,今年省内产的春茶比去年“迟到”了十来天,不过随着未来一段时间气温的平稳,春茶将进入大量上市的阶段。
在一家商铺内,工作人员正对刚到的新茶做分包。尽管被装在塑料袋里,但绿茶特有的清香在屋内弥漫开来。
“今年新茶的采摘比去年晚了十天,老茶客们上周开始就来打听了,什么时候能喝到本地的春茶。市场上近两天春茶量还比较少,我们店里每天大概到货三四十斤,基本当天就能卖完。”店主江丽明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卖的绿茶都是“乌牛早”。他们店里的“乌牛早”来自丽水松阳产区,800元左右一斤,和去年相差不大。本地茶园产的“乌牛早”这两天将陆续到货,而绿茶标杆“龙井43”还要再等一周左右才能上市。
对于春茶的价格走势,江丽明说会有小幅上涨的可能。“往年这个时间,春茶已经上了第二波了,但今年才上第一波。这也意味着明前茶的销售时间缩短。另外,如果天气一下子热起来,茶树抽芽太快,工人来不及采摘的话,很有可能造成高品质的茶青减少,好茶的价格也会上去一些。”
正如江丽明所说,这几日,宁波本地茶园纷纷开采,本地名茶的上市时间也进入倒计时。
在奉化曲毫核心产区之一的雨易茶场,工人师傅的准备工作已然就绪,很快正式进入批量开采。
“因为前段时间遭受冰冻寒潮及霜冻等影响,今年奉化曲毫采摘较往年推迟了四五天。虽然开采期推迟,但是茶叶生长萌发期延长,内含物积累会更加饱满丰富,这对奉化曲毫的品质提升将带来极大帮助。”奉化区农业技术服务总站高级农艺师王礼中告诉记者。
价格方面,王礼中表示今年由于人工等成本提升,曲毫的价格很可能会上浮5%至10%左右。头采曲毫茶价格在3400元一斤,精品曲毫茶在2400元左右一斤。
在福泉山茶场,六十亩孕育在高山温润云雾里的“乌牛早”,也进入最后的“蓄芽”阶段,预计周二可以开始采摘。
“今年福泉春茶的价格变化应该不大,但由于采摘时间推迟,明前茶的产量会受影响,会更金贵。不过接下来我们茶园的龙井43、中茶108、龙井长叶、迎霜等绿茶也会排着队采摘上市,春茶的总体产量还是能得到保障的。”茶场相关负责人张小虎说。
去年底以来,影响浙江的寒潮已经有三波,分别在去年12月底、今年春节前及元宵节前后。
连续的低温和寒潮,对浙江的春茶影响大吗?各地春茶品质好吗?今年的第一口春茶啥时候能喝上?会不会涨价?
一般来说,春茶的生长和发育受到温度、降水量、茶园生态和微生物活跃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至于近来影响浙江的几波寒潮,降温力度均不足以影响茶树生长。“只有德清莫干山顶有小部分茶树受霜冻影响,枝叶有损伤,不过整体影响不大。”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种植中心主任李鑫说。
“但当芽叶展开后,因芽头含水量比较高,太娇嫩,所以抗冻能力比较弱,容易受到寒潮的影响。”李鑫说。
许多人对2月下旬那场寒潮和冻雨印象深刻,连海拔不高的杭州西湖周边山上都出现了雾凇。
彼时,西湖景区满觉陇村茶农陈骏辰就告诉我们,龙井春茶的小茶芽还在两片侧叶里包着,品质不会受啥影响,并不需要担心。
“浙江春茶一般都在3月中旬左右抽芽,影响都不大。”李鑫说,唯一可能会受影响的,是浙南地区抽芽较早的“乌牛早”,比如素有“浙江第一早”之称的永嘉“乌牛早”在2月20日左右就已经开采。
幸运的是胜在纬度偏低,“那波寒潮温州气温都大于5℃,因此没有对茶叶造成冻害损伤。”温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孙淑娟介绍。
品质未受影响,但那波寒潮带来低温,导致茶树有效积温还不够,造成开采时间延迟。“今年浙江全省春茶开采时间基本都会有一定延迟。”李鑫说。
“目前龙井茶的茶芽大约成长到0.7厘米。”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翁家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孙斌预计,今年翁家山西湖龙井茶开采时间可能比去年晚一点。
“今年安吉白茶整体开采时间将较往年推迟一周左右。”湖州市农科院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副站长、正高级农艺师柳丽萍介绍。
当然,温度也并非越高越好。“2022年春茶采摘季杭州气温相对较高,使得茶芽一下子都萌发了。”李鑫说,有时候来不及采摘,茶叶生长太快,就会失去原有的口感和香气,“茶叶价格反而下降了。”
如果采制期间雨水过多,就会影响鲜叶的含水量。“鲜叶采摘之后,需要摊放使其均匀走水,以便杀青,同时散去青草气。”李鑫介绍,如果鲜叶含水量过高,杀青叶就容易发黄,使得茶叶香气低焖,影响口感。
同时雨水过多也会打乱采摘节奏,茶叶若错估最佳采摘期,便会进一步老化,同样影响口感和产量。
“从最近的天气来看,今年的春茶值得期待。”李鑫分析,雨水适宜,平均气温都在10℃以上,非常利于茶叶生长。
翁家山村茶农张培青每天盯着天气预报,村里的茶农们和他一样,对今年西湖龙井长势预估都挺乐观,“期待有个好收成。”
从已经上市的温州乌牛早来看,目前市场上鲜叶价格每斤在100至200元之间,干茶价格每斤则在1000至2000元之间,“价格与往年持平,但产量略有上升,整体向好。”孙淑娟说。
作为产茶大省,浙江的茶农们多年来与多变的气候“斗智斗勇”,倒也练就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十八般武艺”,尽最大可能保证茶叶品质和产量。